
因天量错单引发的A股“地震”尚未平息,光大证券19日又陷入债券交易失误的“余震”。短短两个交易日内连续犯错,其内控机制缺陷暴露无遗。图表:新华社记者曲振东 编制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 光大证券“乌龙指”造成的“8·16事件”影响仍然继续蔓延发酵。麻烦不仅是光大证券的,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8·16事件”,损失究竟该如何计算?举证责任如何分配?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光大的赔偿和善后工作将是复杂而艰难的。这一基于技术问题衍生的重大事件,严重程度不亚于当年“7·23动车”事故。调查还在继续,恐怖的回声余音绕梁。事件暴露出券商的内控缺陷、信息管理系统失灵以及市场应对突发性风险的善后机制漏洞,这些问题足以引起整个金融行业的高度警觉。
“熔断机制”重要性凸显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8·16事件”全过程中频发公告,反应迅捷。但在业内看来,交易所在此极端事件发生之时,还应该有更多的作为。实际上,从当日证监会与光大证券的公告来看,上证所有足够的时间就相关事项进行公告,而不是简单地同意光大证券暂停交易。如果上证所选择第一时间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披露,也就没有后来的无数猜测,同时后续跟风买进的投资者则可以避免随后A股下跌带来的亏损。有分析称,此次事件虽然是一个闹剧但并未酿成太大的悲剧,如果光大证券的系统问题导致的是多只权重股瞬间跌停,引发市场的恐慌性抛盘,后果将不堪设想。
市场人士对于建立“熔断机制”存在共识。所谓熔断机制是指,对某一报价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而这一机制设置的目的是让投资者在价格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有一个冷静期,防止做出过度反应。
有纽交所交易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上证所缺乏熔断机制是8月16日极端行情上演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国外市场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是在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则可以较好控制此类事件发生。
“未来,交易所是否可以根据时间和交易量因素,完善个股和指数的 熔断 机制。”银国宏说。上海一家大型央企财务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交易所还需要大力完善交易应急机制,一方面,如果一只个股在短时间内出现巨量交易,并造成股价大幅异动,就要对其交易进行限制甚至暂停,这样其对指数的影响也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应借鉴香港股市经验,对于股票竞买时的报价实行价格限制,比如说报价不能超出目前市价的3%,以限制股价瞬时暴涨暴跌。
券商自营信用保证金杠杆率无规定
据中国证监会通报,经初步核查,在此次异常交易中,光大证券动用的资金量高达2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2013年一季报显示,该公司的货币资金为250亿元。234亿元相当于货币资金的93.6%。有分析人士质疑,光大证券可以不用留存任何开支,全资炒股?
据媒体报道,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营账户上根本没有230亿元,是订单执行系统出问题,没有人想做70亿元的交易,而只想做8000万元。
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陈培雄表示,光大证券与交易所之间进行的是信用交易。光大证券在没有72个亿情况下可以购买72亿元的股票,光大证券所需做的工作仅仅是第二个交易日之前将头寸补齐即可。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行为使得普通股民与机构在交易上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地位,这是证券市场的重大缺陷和漏洞。现在监管部门对券商自营账户信用保证金杠杆比率没有明确规定,交易时可任其下单,只要收盘后结算把资金凑齐就行。这意味着整个券商自营投资都存在风险无限放大的监控盲区。
监管处理面临轻重考验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仅从通过股指期货做空对冲行为本身来看,光大证券在交易层面上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行为是在光大明确知悉造成现货市场剧烈波动下进行的,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
“光大证券明显涉嫌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厉健律师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8月16日11点07分到下午2点30分之间,光大证券没有及时进行乌龙行为的披露,导致二级市场大量股民跟风买入,将股指迅速推高。此后光大期货在股指期货上进行了巨额的空单交易,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减少自身损失,明显构成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成都德源富锦投资执行总裁张浩认为,这次事件将促使监管层尽快建设并完善相关监管条文,对这个案例进行长效化管理。从光大和证监会的回应看,仍然是初步定性为系统错误交易,监管层要甄别其中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还需要时间。
如果在这一事件中,光大证券最终能够以轻微代价脱身,那么对于整个市场的信心打击将极为沉重,也将埋下极高的风险危机。正如新华社发文指出:“看到光大证券因一个小小的"乌龙",竟可以撬动沪指快速上涨百点,其他更具备实力的券商是否会蠢蠢欲动,用更为隐蔽而低调的方式来操纵市场?”
信息系统存在管理与技术配套问题
中国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
据媒体报道,光大证券此次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为今年3月开发,7月才上线的高频交易程序。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缺陷,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0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据介绍,策略投资部的一些投资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极高。光大证券ETF申购赎回套利系统的订单生成系统具有较多的技术含量,包括诸多策略,由光大自主研发,而执行系统是对外采购而来,由明创信息技术公司提供。这套系统曾模拟运行了半年,并进行了4个月的实盘运作,并没有发现问题。而涉事的策略投资部,在此前公司业绩的各项排名中,都名列第一。
或许,系统问题并不是光大一家存在。但相比证券业务的高速发展,行业配套技术的同步却并未跟上,这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还是意识上的错位。
券商风险控制缺陷再度暴露
因天量错单引发的A股“地震”尚未平息,光大证券19日又陷入债券交易失误的“余震”。短短两个交易日内连续犯错,其内控机制缺陷暴露无遗。
有专业人士表示,套利交易属于高频交易,纳入公司风控系统后交易时需履行内部审核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易效率。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套利系统可能根本没有纳入公司的中央风控系统。
无疑,光大证券需要排查的风险,不仅仅存在于交易系统之中。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也承认,这是公司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训值得总结。光大证券事件不仅让众多的投资者伤痕累累,让金融风险控制问题再次暴露,也让正在进行的金融创新陷入尴尬的境地。有券商人士就指出,市场此前低估了机构只用部分资金就可以撬动大盘的能量,金融市场上“小概率事件”所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觑。尤其是目前在我国金融创新品种不断扩充,量化与程序化交易占比增长的情况下。因此,预计证监会下一步可能展开对基金、券商等投资机构风控合规的专项检查,部分券商新的衍生品业务可能受到影响。
A股投机痼疾病入膏肓
光大证券确认自己乌龙之前,股评家们都已经颜面扫地。在真相被垄断而引发大量的“胡言乱语”的时候,哪些观点仅仅是因为无知而胡说,哪些观点是有人故意地胡说八道,已经很难分清。
光大证券8月16日的诡异交易事件,将载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证监会说,此事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首例,是一起极端个别事件。此事也以极端的方式,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谎言的产生、真相的可贵等等充分展现。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证券乌龙事件国际市场上也多有发生,本身并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国外证券市场上的乌龙事件从来是肇事者自己赔大钱认倒霉,对市场影响很小,但中国的乌龙事件发生后可以传言四起、弄假成真、响应者众,以至闯祸者甚至可倒赚一笔。可见A股的政策市投机市之深确已病入膏肓。(综编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微博)日报、国际金融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