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
乳粉兼并重组概念股解析
2013-08-17 12:55  点击:112

  消息人士日前透露,工信部已编制完成《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并上报,未来工信部将大力推动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

  据中证报报道,该人士透露,政策着力点是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将发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领域集中,提高行业集中度。

  国务院此前要求,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工信部6月18日召集127家奶粉企业开会,发布“双提”行动方案,要求对婴幼儿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并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婴幼儿乳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

  某参会奶粉企业人士称,当时工信部推介了伊利、完达山、飞鹤等排名前十位的国内奶粉企业,希望这10家企业能兼并重组其他奶粉品牌。

  据悉,未来乳粉行业整合将从2013年起,分阶段实施。工信部消费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此前透露,首先是争取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完成行业整合的最后期限是2018年底。

  业内人士指出,到2015年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按照《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100%完成改造并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的企业将不得从事配方乳粉生产。国家将对达到GMP标准的奶粉企业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包括适当放宽并购贷款条件及放宽并购贷款期限。

  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其中前十名的国产奶粉品牌销售额在180亿元左右,市场集中度在45%左右。

  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细则即将出台,在一系列税收、财政、金融、融资等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之下,国内奶粉行业势必上演更多兼并重组好戏,当前的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将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5年内六成企业退出

  “不管有没有政策推动,现在国内奶粉行业都已经到了兼并重组的阶段了,目前不少企业都在观望,也是想看看国家会有哪些扶持和支持的政策出来。”飞鹤乳业董事长兼CEO冷友斌日前表示。

  据了解,《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不久后便将正式出台。未来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工作,将由工信部牵头,十三大部委参加,共同推动完成。

  业界认为,国产品牌奶粉企业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已成趋势。经过此前几年的清理整顿,奶粉行业结构已经得到改善,但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竞争力弱、高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缺乏信心等问题依然突出。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国内品牌,增加有效供给。

  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但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从国内市场看,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近500个,但高端产品市场国产品牌份额仅占20%到25%。

  今年6月份,在全国婴幼儿奶粉企业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曾明确提出,“工信部将大力推动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争取用2年时间,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95w.com.cn

  据了解,目前国内前10家奶粉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仅为45%,而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奶粉企业仅有贝因美、伊利、雅士利、合生元四家,飞鹤、圣元则接近20亿元。

  乳业专家雷永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多数奶粉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大中型企业如果发力,且如果政策执行到位,预计至2015年底奶粉企业可能少于80家,而5年后大概会只剩下50家左右,也就是说,5年之内几乎有6成的企业将退出市场。

  “优等生”将成并购主体

  “在以后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中,目前行业内规模、产能、品牌、技术、销售、奶源等排名靠前企业将是毫无疑问的主角,而我们在考虑并购对象的时候,也同样会考虑规模、品牌、渠道等因素。”一家大型乳企负责人称。

  据中证报报道,业内专家也指出,无论从此前政策传递出的信号还是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对大型骨干企业的扶持都是重中之重,国家也将培育大型奶粉企业集团作为重要目标,所以未来政策一定会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区域倾斜。

  根据工信部此前披露的数据,从奶粉产能看,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分别为伊利、完达山、飞鹤、明一、雅士利、圣元、银桥、龙丹、晨冠、蒙牛等。而从销售收入看,贝因美、伊利、雅士利则位列国产奶粉行业前三名。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这些奶粉企业基本涵盖了行业龙头或者区域龙头,大部分企业未来将会出手进行兼并重组。“行业兼并重组的基本趋势可能会包括大并购大、大并购小、小企业之间的联合等多种模式,但是否拥有自主品牌将是能否成为并购主体重要条件。”

  宋亮指出,奶源问题是国内奶粉面临的主要问题,前期国家出台的众多政策有不少都要求企业拥有自建自控奶源等,所以未来是否拥有奶源也可能会成为兼并重组中的一个最重要考核指标。国家培育的重点是要实现企业从奶源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所以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也会出现。

  雷永军也认为,5亿元销售额以下的企业没有任何价值,最终将会是被淘汰的对象,5-10亿元销售额的企业有一定兼并价值,但是一些具有兼并资格的企业,却大多没有兼并能力。

  另据了解,目前A股有奶粉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伊利股份、贝因美、光明乳业、三元股份、西部牧业、皇氏乳业、新疆天宏等。分析师也认为,未来在奶粉行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拥有资金及平台优势的上市公司能够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为兼并重组铺路,也将会是最大受益方。

  

营造兼并重组环境

 

  此前,工信部一位官员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建立在企业自愿自主的前提下,企业的主体作用会充分得到发挥,而政府的作用只是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事实上,政府对于奶粉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推动早已开始。8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准入与生产许可条件,其中重点要求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和GMP管理体系(“优良制造标准”,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

  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高伏此前也表示,计划利用两年时间,通过政策规定、资金、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支持,使清理整顿后的行业生产企业,全部完成GMP改造并通过认证。

  业内认为,提高准入、严格生产许可审查、进行GMP改造等等政策措施,将加速奶粉行业的淘汰过程。

  多家奶粉企业也透露,未来在推动行业兼并重组上,政府应会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投入、金融贷款支持等政策,某种程度上也会解决企业“有心无力”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家有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政策,有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也有技术改造中央基建资金等,这些政策都可以落实在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当中。

  宋亮表示,此次奶粉行业整顿,预计国家将会提供300多亿元的资金进行扶持。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政策优惠支持和贷款;二是用于奶粉生产企业生产线整改贷款和补贴;三是用于重点奶粉企业的研发中心和研发能力支持,提高企业新配方的研发和技术提升;四是对一些主动淘汰的企业进行资金补偿。

  【概念股】

  伊利股份龙头地位稳固

  作为国内乳品行业龙头,奶粉业务在伊利业务板块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4亿元,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1%。去年国产奶粉企业中,伊利奶粉销售额仅次于贝因美,但市场份额则为6.7%,领先于贝因美。

  业内表示,同其他国内品牌相比,伊利在规模、奶源控制、产品结构、渠道、品牌、资金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在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公司的金领冠产品也有相当影响力。

  7月3日,伊利宣布同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 Farmers of America)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业界认为,伊利同美国第一大乳企DFA的合作,将有利于伊利缓解国内原奶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升的压力,也有利于伊利学习DFA先进的生产管理和产品研发优势。

  在此次合作之前,伊利还宣布投资11亿元在新西兰建设年产4.7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该项目已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当前奶粉行业的兼并重组正为政府所推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推进国内企业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推动有实力的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握时机开展境外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国泰君安胡春霞认为,在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原奶供给和技术管理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乳品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将更具竞争力,伊利等龙头企业更具成长的优势和空间。

  她指出,目前伊利在品牌的建设和渠道的铺设均较为完备,且未来行业增速将有望保持稳定,在不发生较大食品安全等事件的前提下,行业的竞争将进入稳定期,至少公司的行业巨头地位较为稳固,公司费用率有望长期下降,利润率将改善。

  国产龙头贝因美分享行业红利

  贝因美是国内最大的婴幼儿食品制造商之一,以贝因美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主打,以婴幼儿营养米粉为辅助。公司目前定位于国产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以二三线城市为主销区域。2012年,贝因美以约50亿元的奶粉业务收入暂居国内奶粉行业首位,其奶粉市场份额约占5.7%。

  贝因美8月15日公布2013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16亿元,同比增2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94.21%。增长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公司抓住政策和行业带来的战略机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品类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营销推广,优化供应链,半年度收入逐见成效;同时,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相关成本费用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按产品划分,上半年公司奶粉收入为30.6亿元,同比增长28%。

  7月初,贝因美同时公告下调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出厂价5%-20%,同时遭到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8月初,公司公告被发改委免除行政处罚。

  光大证券邢庭志认为,此举再度印证政府对国产奶粉品牌的支持态度。政策对于国产龙头企业的倾斜才刚刚开始,而政府意志对奶粉产业竞争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

  中信建投黄付生也表示,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从有利于优质国产品牌和行业整合的角度出发,在长期趋势上看好公司。不过,下半年贝因美将面临一些调整,主要有:公司主动降低产品出厂价,虽然产品结构还会提升,但毛利率会面临一定压力;虽然公司免于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处罚,但众多外资企业降价后,国产品牌未必能在短期内在中高端和一线市场抢得更多份额,格局不会发生大变化,竞争依然激烈;公司的产品和渠道仍要调整,调整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