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器是一种自给开放式空气呼吸器,广泛应用于消防、化工、船舶、石油、冶炼、仓库、试验室、矿山等部门,供消防员或抢险救护人员在浓烟、毒气、蒸汽或缺氧等各种环境下安全有效地进行灭火,抢险救灾和救护工作。该系列产品配有视野广阔、明亮、气密良好的全面罩,供气装置配有体积较小、重量轻、性能稳定的新型供气阀;选用高强度背板和安全系数较高的优质高压气瓶;减压阀装置装有残气报警器,在规定的气瓶压力范围内,可向佩戴者发出声响信号,提醒使用人员及时撤离现场。
呼吸器的特点
呼吸器又称贮气式防毒面具,有时也称为消防面具。该系列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维护方便、佩带舒适、性能稳定等优点,是从事抢险救灾、灭火作业理想的个人呼吸保护装置。
该产品需经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合格,符合GA124-200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的要求。船用呼吸器经中国船级社的型式认可和检验。
呼吸器的使用
总得来说,是由压缩空气瓶、减压器、压力表、输气导管、头罩、背包等组成,能提供个人10或15 分钟以上的恒流气体。可供处于有毒、有害、烟雾、缺氧环境中的人员逃生使用。
气瓶上装有压力表始终显示气瓶内压力,头罩或全面罩上装有呼气阀,将使用者呼出的气体排出保护罩外。由于保护罩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外界环境大气压力,所以环境气体不能进入保护罩,从而达到呼吸保护的目的。
该装置体积小,可由人员随身携带且不影响人员的正常活动。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者在未经培训的情况下,简要阅读使用说明后即可正确操作。
我国呼吸器的发展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自行设计、制造氧气防毒面具。当时为了配合原子弹试验,解放军总参谋部把研制防毒面具的任务下达给北京防化兵研究院,当时提供的样机是前苏联制造的防毒面具。北京防化兵研究院于1959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氧气防毒面具,为我国核试验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后在山西太原成立了总参第一家军用防毒面具生产厂——山西新华化工厂,主要生产各类军用防毒面具滤毒罐。
1982年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潜水装备厂合作,在日本和英国产品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HZK-7型消防空气呼吸器。
九十年代末,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运用,碳纤维全缠绕铝合金内胆复合气瓶在中国应运而生。它的诞生,使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整套装具的佩戴重量减轻了30%,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消防队员及抢险救援人员的做功量,保证了灭火战斗及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安部消防局及时下达了更换碳纤维全缠绕铝合金内胆复合气瓶的通知。
国外呼吸器的发展
我国生产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全面罩、供气阀、背架三大部件上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的全面罩、背架,按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制造,全面罩的密封框材质柔软、密封性好;背架与人体背部贴合得非常好,背着舒适,受力均匀;供气阀供气流量大,活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