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药是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反应炎症的药物。抗炎药有两大类:一类是甾体抗炎药,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即医疗实践中所指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抗炎药使用原则
1.剂量个体化。应明确即使按体重给药,仍可因个体差异而使血中药物浓度各不相同。应结合临床对不同病人选择不同剂量。老年人宜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2.通常选用一种NSAID,在足量使用2~3周后无效,则更换另一种,待有效后再逐渐减量。
3.不推荐同时使用两种NSAID,因为疗效不增加,而副作用增加。
4.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存在时,应加用预防溃疡病的药物,或者选择胃肠道安全性高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5.具有一种肾脏危险因素时,选用合适的NSAID(如舒林酸),有两种以上肾脏危险因素时,避免使用NSAID。
6.用NSAID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NSAID药效;应用抗凝剂时,避免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与洋地黄合用时,应注意防止洋地黄中毒。
抗炎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消炎药按照医学规范,应该称为抗菌药。它是指能直接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繁殖的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如肺炎、气管炎、肠炎等。它可直接作用于引起炎症的细菌,通过直接杀灭病原菌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来发挥疗效。
抗炎药是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反应炎症的药物。抗炎药有两大类:一类是甾体抗炎药,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即医疗实践中所指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
抗炎药是指直接对身体内的炎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就属于这类药。由于炎症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能反应,会有局部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而抗炎药的效应就是能改善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等症状,但其本身并没有抵抗细菌的作用。
抗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
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药物类别。
抗炎药是通过抑制引起炎症的细胞因子而减轻炎症,一般同时有止痛、退热、缓解病情的作用,如阿司匹林、去痛片、芬必得、消炎痛(吲哚美辛)等等,均是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老百姓说的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也有抗炎作用。
抗生素是抑制或者杀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许多情况下,可以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