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无人机制造商亿航上市首日破发 2020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019-12-14 11:55  点击:24

无人机制造商亿航上市

12月13日消息,无人机制造商亿航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交易代码为“EH”。亿航上市首日破发,报收12.49亿美元,较发行价12.5美元下跌0.08%。提到无人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疆,与大疆无人机航拍等应用场景不同的是,亿航智能走上了“城市空中交通”的全新赛道,并成为全球首个发布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的无人机公司。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工业级无人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我们了解一下无人机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吧。

AAV是亿航招股说明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AAV是Autonomous Aerial Vehicle的简称,即自动驾驶飞行器,这是亿航智能提出的新概念,强调的是全自动无人驾驶、主要应用于载人载物的飞行器。产品不同,基于AAV技术优势,亿航已经走在“城市空中交通”的全新赛道上,区别于大疆创新等无人机航拍等个人化的娱乐应用领域。

事实上,亿航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AAV领域。亿航早期与大疆一样,从事消费级无人机业务,主要用于个人航拍。2017年,亿航放弃了消费级无人机的生产,先后关闭了美国分公司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内部结构优化调整。

自动驾驶飞行器与传统无人机的不同

摩根士丹利最近发布的行业报告预测,未来全球UAM市场将达1.5万亿美元的规模。根据Frost & Sullivan分析报告显示,全球城市空中载人交通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531%;而到2023年,城市空中物流交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60亿美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占比高达约45%。亿航正是瞄准了这一领域,要把“打飞的上班”、“无人机送外卖”等一系列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除载人交通之外,亿航AAV还可应用于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消防应急等场景。2018年3月,亿航向客户交付了第一台双座版亿航216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实现全球首次商业化交付。2018年,亿航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准,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一个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试点单位,协助民航局开展载人无人机的运行风险分析、适航标准制定和验证。

物流运输方面,2018年5月,亿航获批国内第一批空中物流配送常态化运行飞行航线。2018年6月,与永辉集团“超级物种”共同建立国内第一家智慧空中配送示范店。2019年5月,与中外运-敦豪(DHL-Sinotrans)公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布智能空中物流解决方案以及首条无人机配送服务航线。

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亿航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除城市空中交通(包括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外,另外两大业务分别是智慧城市管理和空中媒体。

智慧城市管理是亿航的前身北京亿航创世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亿航创始人胡华智于2005年创立该公司,曾承接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的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凭借此前积淀,亿航于2016年12月在广州建成全球首座飞行指挥调度中心,可用于环境保护监测、消防应急救援、重要设施巡检、精确测量绘制等领域。目前,亿航已在韶关、连云港交付两座指挥调度中心。今年10月,亿航还与阿塞拜疆航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国际机场建立无人机指挥调度中心和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

空中媒体主要是无人机商业表演,目前,亿航团队已经完成了多场大型活动编队表演,多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成为无人机第一股营收远不及大疆

如今大疆已成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绝对龙头,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大疆早在2015年就拿下了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亿航虽然选择与大疆错位发展,但在无人机领域与大疆的对比不可避免。

亿航曾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五个方面,包括产品、服务和技术的进一步研发;销售和市场营销,包括开发全球销售渠道;继续扩大产能;开发城市空中交通解决方案;以及潜在战略投资和收购。

招股书显示,亿航无人机是一家智能自主飞行器科技创新公司,通过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运营自动驾驶飞行器(AAV),为客运、物流、智慧城市管理和空中媒体等领域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大疆2015年-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59.8亿元、97.8亿元、175.7亿元。亿航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3169.5万元、6648.7万元以及6713万元,虽然亿航营收逐渐增长,但与大疆相比,其营收还有较大差距。

盈利方面,亿航仍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亏损额分别为8657.5万元、8046.3万元及4783.8万元。高昂的研发费用或是公司尚未盈利的主要原因,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三季度,亿航研发费用分别为6866.9万元、6027.6万元及4169.9万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216.7%、90.7%及62.1%。但随着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占应收比例的下降,公司亏损额呈缩减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