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上海金价格垄断折射反垄断执法三大特点
2013-08-13 09:51  点击:67
  原标题:上海金价格垄断折射反垄断执法三大特点

  人民网上海8月13日电(王若宇)自人民网3?15报道率先揭露上海黄金价格垄断案至今已经5个月。在国家发改委与上海市发改委的调查取证下,一宗由老凤祥等知名金店和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下称:协会)共同主导的金价操纵案浮出水面。本周,发改委对外公布本案处罚决定:对协处罚款50万元,对老凤祥等五家金店处罚款1009.37万元。

  近年来,发改委在白酒、奶粉、黄金饰品等多个领域展开反垄断调查,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然而,正如国家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所言,我国尚处于反垄断初期,力度不强,一些企业还存侥幸心理。

  以上海黄金价格垄断案为例,老凤祥等知名金店通过行业协会平台,垄断上海黄金饰品价格长达10年。即便是在2008年—我国《反垄断法》颁布施行后,涉案企业仍然以各种形式讨论、约定零售金价。

  对这宗典型价格横向垄断案的查处过程,显示出反垄断工作的三大特点:

  特点一:追究罚款取证难

  在多个门户网站的新闻留言中,网友们纷纷表示,相比老凤祥等五家金店的营业收入,累计1000万元的罚款数目太少。早前,发改委向6家奶粉企业开出的6.7亿元罚单;而本次,每家金店平均缴纳的罚款仅200万元。老凤祥财报显示,其2012年珠宝首饰产品营收为194亿元。

  是发改委重罚了奶粉,轻罚了金店吗?

  事实并非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一旦经营者被认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执法机构将对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本次发改委主要根据老凤祥在上海地区的黄金、铂金饰品销量出具处罚。

  由罚款金额计算,上海五家金店去年违法收入共计10亿元。即便老凤祥占据其中一半,那么其全年194亿元收入中被发改委掌握证据的违法收入也只有5亿元。

  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反垄断过程中,有关部门调查取证的难度。有媒体报道,一些被调查的企业很清楚地知道价格垄断行为可能会遭遇巨额罚单,所以故意提供虚假资料。还有一些企业的垄断行为非常隐蔽,调查人员可能要翻阅数千份资料、找众多的销售人员核实,才能从中发现线索。

  特点二:行业协会界定难

  上海黄金价格垄断案的另一个特点是,知名金店利用行业协会平台,操纵本地零售黄金、铂金饰品价格,阻碍市场竞争。

  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与老凤祥等上海知名金店存有密切关系。除却会长、副会长等人均来自金店外,在协会内部,一些员工薪水都是从老凤祥领取的。《反垄断法》实施后,该协会依然是金店操纵价格的工具。截至2013年3月,老凤祥官网的“今日金价”仍显示为“上海地区指导价”。

  根据前文推算,五家金店仅2012年在上海地区的违法收入就达10亿元。那么,“上海地区指导价”的发布者—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为什么只被轻罚50万元?

  因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阐明,对行业协会的最高罚额为50万元。

  上述法规造成了这样的可能:个别企业利用行业协会平台操纵价格,一旦被有关部门调查,执法者又很在协会和企业中界定涉案主体。即便协会对外承担全部责任,那么相比企业通过垄断攥取的巨额利润,50万元的“最高罚款”确如九牛一毛。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就曾呼吁制订《行业协会商会法》,明确协会的行为边界。

  特点三:持续监督管理难

  老凤祥等金店垄断金价的事件并非第一次被发改委查处。早在10年前,上海执法部门就对多家金店展开价格垄断调查,并出具结论。彼时,因为各种原因,多家金店和协会逃避了罚款。

  10年来,尤其是《反垄断法》施行后,老凤祥等金店操纵价格的手段越发隐匿,给市场持续监管带来挑战。

  起初,协会通过传真的形式向会员单位发布“指导价”。随后,又变成了短信、电话、口头通知。至2011年,讨论金价甚至成为了协会会长会议的议程,需要老凤祥副总经理等高层的直接参与,从而最大程度做到保密。

  期间,上海黄金市场的“特殊性”成为全国业内尽知的秘密。这种“业内尽知”与“业外不知”形成强烈对比,监管难度可见一斑。

  本次,发改委查处上海黄金价格垄断案的重要成果是,协会承诺将通过全体理事大会深刻检讨错误,并发文彻底废除《价格自律细则》,从此不再组织“价格自律”相关会议。

  涉案的五家金店也表示,承诺今后不再参与任何协会组织的商议价格的活动与会议,也不会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金店商讨涉及价格的议题。

  10年垄断,就此划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