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力 见习记者 夏海军 高温催热部分行业消费
高温天里,最热销的莫过于空调。
王伦五是省城一家空调安装公司的安装工。 8月12日,记者见到王伦五时,他正在安庆路一家服装店安装空调。“以前一天安装6~7台机子,7月以来一天要安装14~16台机子,从早忙到晚。 ”
记者在宿州路一家大型家电卖场看到,空调、冰箱前的顾客人头攒动。营业员柳女士证实了王伦五的话。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柜台在6月份一天只能卖3~4台空调,到了7月中旬以后,一天要卖10台以上。
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商场后发现,除家电外,凉席、清凉油、化妆品、饮料等避暑生活用品成为热卖品。在长江西路一家大型超市,营业员桂女士介绍,她一天能卖十几件凉枕、二十多条毛巾。
合肥某连锁药店的经理王天表示,像人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现在是整箱整箱地外卖。“有的是单位统一订购后发放给员工”。桐城路一家商场的化妆品营业员表示,近日防暑护肤用品销量陡增,购买者多为女性。
高温天,到商场书店避暑的人增多,消费水涨船高。 8月11日上午11点,记者在合肥长江中路一家大型书店看到,虽然室外温度接近40度,书店大厅里却是凉爽宜人,不少人在这里看书、买书。一位领着儿子逛书店的家长表示,孩子放暑假经常来此看书、淘书,7月以来已经买了7本书。书店的营业员透露,天气越热,来看书、买书的市民越多,营业额也跟着上去了。
来自安庆的王新民在合肥做夜间大排档生意,他表示:“一晚上能净赚1000元,现在是一年最赚钱的时候。 ”家住合肥经开区的叶女士开了一家童装网店,她介绍,7月以来,销量明显增多,现在一天能卖出15件以上。她分析说:“顾客嫌热不愿逛实体店。 ” 部分行业被高温“打蔫”
高挂的太阳也“晒伤”了不少行当。
8月11日下午3点,记者走进包河区一家汽车4S店,汽车销售员李丽趴在电脑桌前无精打采。最近一周,她一辆车也没卖出去。 “一天不到5个客户看车,怎么能卖出去呢?”李丽说,天气酷热,即使有买车意愿的人也要等到天凉时看车。
与李丽有同感的合肥一家二手车销售公司负责人马先生表示,每年七八月天气最热的时候,恰恰是二手车市场最冷清的季节。
汽车销售行业热得“打蔫”,公交行业也难以热起来。合肥公交集团的一名司机透露,他开的车是非空调车,车内气温较高,最近一段时间乘车人数明显下降。而驾驶61路空调车的孔姓师傅表示,天热市民外出减少,即使外出也多半改坐出租车了。
记者在合肥市裕丰花鸟市场采访得知,近期这里的生意不佳。一家鲜花店的女老板介绍,气温过高,导致鲜花、盆栽运输、养护成本过大,顾客不愿这个时候购买。
淮河路步行街是合肥市乃至我省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最近一段时间这里客流量锐减。一家品牌运动服装店的老板介绍,最近营业额下降了15%。气温高,饭店生意也差了许多。记者采访多家饭店得知,天热市民不愿走路就餐,虽然外卖销量上去了,但是到饭店就餐的人相对较少,饭店营业额也降了下来。 买卖双方都应趋利避害
8月9日上午,淮南市一家煤炭销售公司接到4个采购电话。销售人员梁先生高兴地说:“天热用电量剧增,带动了煤炭的销售,生意好长一段时间没这么好过了。 ”不过,他很快又担心起来:“过了高温季节,生意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
在合肥做快餐外卖生意的何先生,对去年8月初的一幕记忆犹新。由于当时处于盛夏酷暑,他在庐阳区店面的生意很不错,人手忙不过来。他急忙在劳务市场上招来两名送餐员。 “没有想三天没到,天气就降温了,外卖量明显减少,新招来员工的工资让我负担不起。 ”何先生说。“何先生就是没有认清楚高温经济的短暂性,导致经营上走了弯路。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谋贵认为,从短期看,温度持续升高,将对部分行业的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相关需求旺盛并不会对市场大格局产生根本影响。高温经济影响的范围有限,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尽可能地做到趋利避害。
张谋贵表示,卖家会在高温季节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买家也会集中在这段时间大量消费,这就容易导致盲目消费现象。建议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高温催热部分行业消费 理性看待消费“冰火两重天”
2013-08-13 09:38 点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