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行业在整合洗牌前都会有一系列重大事件推动的话,对于稻谷加工产业来讲,从2012年开始爆发的进口米风波显然已经酝酿成一次危机。
这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
据笔者了解,来自东南亚的低价进口米已经逐渐渗透,从沿海到内陆,再到大西北和大东北,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2013年初,国内的籼米加工企业已经生存十分困难,停工待产的,企业转型的,还有关门倒闭的,越来越多。传统上习惯吃粳米的地区,也开始出现进口米的身影,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工地上和食堂里,低价的进口米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2年,市场对此预计还比较乐观,2013年,整个稻米市场都已处在唉声叹气中的情绪中了。
2013年7月,新季早稻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悄然上市,早稻1309合约及1401合约在托市收购启动前一度大跌,也反映了市场的悲观心理。新季早稻上市后,各大中小企业纷纷观望,极少收购,进口米造成的后果,只有政策买单。
然而,对于收购主体来说,今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由于市场价格低迷,许多粮库的轮换工作还没有完成,陈稻出库困难。托市以后,农户售粮积极,截止到8月初,托市收购量或已超过了200万吨,按照如此进度,2013年早稻的托市收购量甚至会超过800万吨。粮库的仓容已十分有限,即便早稻能够全部入仓,下半年的中晚稻呢?这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而且,如果收购量过于庞大,必然会使得市场粮源流通大大减少,这会不会促使后期稻价反弹上涨,加深市场扭曲程度呢?
受进口米影响,国内大米走货不畅,消费疲软,陈稻的去向成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连年丰收虽是好事,但供给过剩导致陈粮无法被市场消化,新粮又接踵而至。面对如此高库存高储备,对市场、对政府、对企业,未必是件好事。